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六大窍要( 四 )


在演练中, 首先要做到精神贯注, 对周围的人、景、物应视而不见, 旁若无人, 要有攻防格斗的内在意识 。 表现出勇敢、机敏、沉着、无畏的气概 。 这种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, 应该是神志舒展, 含而不露 。 其次 。 注意眼法与肢体动作的协调配合,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 眼法是体现精神和气质的重要环节, 所以有“手眼相随, 手到眼到”的说法 。 在演练中, 不善于运用这种眼法, 动作就没有生气, 套路就会成为呆板的动作罗列 。 如果眼神和一招一式配合恰当, 就会把内涵的意识充分表现出来, 使整个动作更加协调, 而富有感染力 。
演练技术中, 眼法主要有两种, 一种是“注视”, 另一种是“随视” 。 “注视”是指眼神平视前方或注视前方, 多用在定势和瞬间停顿时, “注视”时要把“伺机而动”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 。 “随视”是指精神追随着身体某一部位或器械的某一部位运转, 直到动作完成, 即势动神随, 手到眼到 。 “随视”多用于换势 。 不论使用哪种眼法, 都要像完成动作一样, 用意念去引导, 故也有“意动神随”之说, 一般来说 。 眼神注视和随视的方向和位置, 与意念贯注的部位一致 。 在演练中, 眼神既不能怒目瞪睛, 也不能神态松懈;既不能目光呆滞, 也不能故作姿态, 神态要自然、贯注、舒松、含蓄 。 “形似”是“传神”的基础, “传神”是“神似”的内在表现, 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收到“形神兼备”的动作效果 。
【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六大窍要】
一、关于“前不露手, 后不露肘” 。
这里的“手”是指拳或掌, “肘”指肘部 。 这是一句通俗拳论 。 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 。 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, 不能过前, 也不能过后 。 若过前, 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;过后, 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 。 诸如撇身捶、搬拦捶、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等拳式之收拳, 倒撵猴、高探马和白蛇吐信等拳式之收掌, 收回之小臂中段应置于腰胯之间, 使拳或掌不前伸, 肘部也不后露 。 这样, 拳或掌就会处于身体的最佳位置 。 防守时伺机应变, 灵活运用, 进攻时则利于发劲放劲 。
二、关于腰的动作
对于腰的转动, 杨振基老师曾归纳为四种, 既闪腰、转腰、摆腰和拉腰 。 关于闪腰, 杨老师在教我们时没有“闪”多大角度, 只说是闪开、避让的意思 。 但从打拳实践中看, 闪腰转动的角度较小(约30度左右) 。 诸如传统套路中的肘底锤和金鸡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倒撵猴, 因肘底锤和金鸡独立这两个招式的功架均为向东偏南, 所以当右手后拉做第一个倒撵猴时腰右转角度较小(30度左右) 。 故曰“闪”或避开, 让个位置给右手后拉 。 其它诸如白鹤晾翅之后的左搂膝拗步、进步栽捶等的转动均为闪腰, 转腰的角度略大些(一般在45度至90度左右) 。 多, 诸转腰在套路中的动作较如揽雀尾中的棚挤、云手、撇身捶、搬拦捶、肘底锤、左右分脚、玉女穿梭、白蛇吐信、弯弓射虎等拳式, 均有不少的转腰动作 。 摆腰, 既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 。 因而腰的转动角度较大, 往往超过90度或更大幅度 。 诸如斜飞式, 身体和右腿由正东转(摆)至西南, 其转(摆)动角度为135度 。 又如抱虎归山的第一个动作转身左(右)蹬脚、斜单鞭等招式, 均有摆腰动作 。 拉腰是由弓步而后坐, 略转腰往后拉 。 诸如揽雀尾和抱虎归山中的捋式、手挥琵琶、下势等招式中均有拉腰的动作 。
三、关于内劲和(太极八法)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