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太极的秘诀 名家谈“太极拳的身法问题”( 四 )


在中正方面, 武式太极拳表现得比较突出, 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, 实际也是如此要求的 。 如果不是从自己的中线出发, 那么内气和动作就合不起来, 推手时既抵挡不住对方的劲力, 也不能听出对方的劲力 。 如果没有自身的中正, 掤劲就出不来 。 所以“中正”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, 也是比较难做到的 。
对于“含胸”的说法, 目前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。 我认为所谓的“含胸”是太极拳的一种用法, 并不是练拳中的一种常态, 也不是一种练法 。 所谓“含胸”是当对方的劲力过来了, 我含胸引化, 继而反击, 这时自己的状态是含胸 。 但是, 练拳时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状态, 胸部就会受到挤压, 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。 所以, 我认为“含胸拔背”是一个蓄力的过程, 是为了发放, 不能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的状态 。 练太极拳要求“裹肩敛臀, 圆裆开胯”, 这些要求是为了立身中正, 使身体产生一种整体劲 。 练拳时讲究“有意莫带形”, 不能在外形上太过含胸了, 只要有含胸的意就行了 。 “形不正, 气不顺, 理不通” 。 所以,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求形正 。 这种身形的中正, 是在自然中求得的, 所谓“自然之中有规矩” 。 练习太极拳在身法上要力求自然, 在自然而然中让身体符合太极拳的规矩 。 规矩不能用僵化的外形表现出来, 要自然——这是练习太极拳的一个目标 。

崔仲三:自然中正即浑圆
无论是“含胸拔背”还是“含胸塌腰”, 都是太极拳老前辈对太极拳动作的一种要求, 它们都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放松和顺其自然, 要符合人体腰椎骨的自然结构, 在放松的基础上, 要达到百会和尾闾的自然的垂直 。 “含胸拔背”和“含胸塌腰”, 都是让人们在自然和放松的条件下, 进行太极拳的演练 。 只有这样, 你才能体会到太极拳劲力和肢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。
“立身中正”与“立如平准, 活似车轮”, 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 。 “立身中正”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, 而“不偏不倚”, 则是对“立身中正”的进一步解释, 强调了“立身中正”的重要性 。 因此, 只有做到了“立身中正”, 才能达到“立如平准, 活似车轮”理想状态 。
拳论还讲“八面支撑” 。 这里的“八面支撑”不单单是指八个方位的力量, 而是要求你在练拳时周身所有的方向都有支撑的力量, 也就是说, 太极拳的练习并不是一个平面的练习, 而是球体的练习, 练习者要有被圆球包裹, 自己是圆的中心的感觉 。 这样, 你的拳架才能浑然, 身体才能浑然, 才能做到拳架和力量的浑然一体, 才可以做到劲力的顺达 。
如何做到“立身中正”呢?首先要做到松腰松髋, 只有髋关节能够松下来, 身体才能中正 。 其次, 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, 膝关节不能挺直, 要略有弯曲, 使身体能够保持在一个中正安稳的状态下 。 比如在做弓步动作时, 前腿弯曲, 后腿也应该是自然微曲的 。 这样, 腰髋能够沉稳下来, 达到立身中正, 劲力才能沉下来, 呼吸才能沉下来, 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。
关于“含胸”, 老前辈说过, “不挺即是含” 。 这是老前辈们经过多年练习, 对上体姿势的一种感觉, 实际是要求把两个肩关节微微向前合 。 “拔背”不单单只是横向位置的, 还有百会到尾闾的一个自然的弯曲状态, 因此, “拔背”是由横向和竖向构成的一个圆的结构 。 这样才会有自然的八面支撑的球体感觉 。 所以, 无论是“含胸拔背”, 还是“含胸塌腰”, 都是要求你在自然的状态下, 体内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