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溢性皮炎 症状 脂溢性皮炎的症状,脂溢性皮炎的早期症状,体征

早期症状: 开始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,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,基底稍红,轻度瘙痒;.面、耳、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,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 。 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、脱屑,眉毛因搔抓而稀少 。 眼睑受累呈睑缘炎;
晚期症状: 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,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,呈糜烂性溃疡,愈后遗留瘢痕 。 耳后有糜烂、潮红和皲裂,可为单侧或双侧,
一、症状:
常见于多皮脂、多毛、多汗部位 。 始于头皮,症状加重时可向面部、耳后、腋窝、胸背、脐窝及耻骨部发展 。
1.头皮 开始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,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,基底稍红,轻度瘙痒,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,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,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的厚痂,伴有脱发 。
2.面、耳、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,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 。 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、脱屑,眉毛因搔抓而稀少 。 眼睑受累呈睑缘炎,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,愈后遗留瘢痕 。 耳后有糜烂、潮红和皲裂,可为单侧或双侧,多见于女孩及青年女性,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。
3.胡须 多见于中年男性,毛囊口轻度红肿,有小的浅褐色结痂,常称 ldquo;须疮 rdquo;,顽固难治 。 有的表现为毛囊口脓疱并有油腻性鳞屑,基底周围鲜红,引起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 。 亦可有头皮及耻骨同时累及 。
4.躯干 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,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,开始为小的红褐色毛囊性丘疹,上覆油腻性鳞屑,逐渐形成经过中,中心可治愈形成细糠状鳞屑,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鳞屑的环状斑片 。 另一种玫瑰糠疹样的脂溢性皮炎,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色斑片,只有细小边缘性鳞屑,边界明显,中心痊愈,形成环状损害 。
5.皱褶部 常见于腋部,腹股沟,乳房下和脐窝,多见于30~50岁,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。 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、上有油腻性鳞屑,如播散性摩擦性红斑样裂隙、肿胀 。 由于局部多汗,易继发感染,或不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 。 生殖器被累及时,可形成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及皮肤剥脱,呈现亚急性湿疹样或慢性苔藓样红斑如银屑病样表现,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 。
6.四肢 四肢的伸侧较屈侧多见,表现为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,由于搔抓、可形成糜烂而似湿疹 。
7.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~10周婴儿,头皮、前额、耳、眉、鼻颊沟及皱褶等处出现圆形红斑,边界清楚,上覆有鳞屑,红斑可扩展融合并有黏着油腻性黄痂,间有糜烂渗出,炎症比较显著,对称发生,微痒,一般患儿可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 。 若持续不愈,常与婴儿异位性皮炎并发,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 。 婴儿无成人的毛囊损害与皮脂溢出 。
二、诊断标准:
脂溢性皮炎临床上变化多端,有的进展缓慢,反复发作 。 有的可局限于头部 。 有的分布于其他部位或全身,由于瘙痒、搔抓可造成红皮病、毛囊炎、疖肿、淋巴结炎等 。 亦有处理不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。
在皮脂溢出区出现油腻鳞屑性黄红色斑片,边界清楚,自觉瘙痒,慢性经过,诊断较易 。
中医病机及辨证:中医认为该病为先天禀赋异常或过食膏粱厚味,湿热内蕴,兼感风邪,郁于肌肤,湿热上蒸(油性脂溢)所致 。 或饮食不节,导致气血亏少,血虚而燥,肌肤失养(干性脂溢)而成 。

推荐阅读